图源:尊龙凯时最新官网
君实生物第五款获批上市产品姗姗来迟。
10月11日,君实生物pcsk9单抗昂戈瑞西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,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(非家族性)和混合型血脂异常成人患者。这是国内第五款获批上市的pcsk9单抗。
这款药品在君实内部研发编号为js002,是国内最早拿到临床批件的pcsk9药物。此前不少人都期待,它会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csk9单抗,最终却先后被信达生物、康方生物超越,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。
且不说今年诺华、信达对医保谈判志在必得,君实的昂戈瑞西单抗要想销售起量至少到等到2026年,就算是立刻纳入医保,想要在几个大药企之间获得市场份额也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创新药研发唯快不破,如果临床节奏拖沓,足以改变一款药的预期。js002就是失去先发优势的典型。对于君实生物来说,这种情况过去也并不少见。君实生物似乎陷入了一个不断努力,但却又总是慢了一步的怪圈。
起个大早,赶了晚集
pcsk9是继他汀类药物之后最有效的明星降脂靶点,其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。据安捷证券研报,2023年中国pcsk9市场规模预计1.5亿美元,到2023年将增长至13亿美元。
君实生物很早就看到了这个靶点的价值。2017年8月,研发编号为js002的昂戈瑞西单抗获批临床,成为国内第一个拿到临床批件的。当时不少业内人士都预测,js002有可能成为国内首个问世的pcsk9单抗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信达生物的托莱西单抗注射液(ibi306)虽然比js002晚一些获批临床,但后续临床进展则要快不少。2017年11月29日,ibi306在药物临床登记平台公示一期临床试验,2023年8月16日获批上市,进度比js002快了一年多。
js002与ibi306基本属于同期进临床的管线,谁先谁后都是正常的。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康方生物的伊努西单抗注射液(ak102)进度也反超js002。ak102的布局时间比js002晚不少,2018年7月2日才公示一期临床试验,却在今年9月获批上市,赶在了js002之前。
复盘js002的多项临床试验登记时间不难发现,其在临床环节多个方面推进进度都比较慢。比如,在多个临床试验中,第一个患者签署同意书到入组时间间隔达一两个月。而在ibi306开展的多项临床试验中,往往受试者第一天签了同意书,一两天后就入组了。
7年后的今天,pcsk9靶点药物竞争日益白热化。安进、赛诺菲、信达生物、康方生物四款pcsk9单抗已相继上市。此外,恒瑞医药、瑞博生物、石药集团、信立泰、圣因生物等众多企业则紧随其后。js002因为上市速度慢了,面对激烈的竞争要严峻很多。
从疗效来看,几款已上市产品的降血脂效果相当。从依从性来看,信达、康方的产品提供了两周一次、四周一次、六周一次三种剂量的给药方案,js002只有两周一次、四周一次两种选择,用药更频繁,患者依从性相对差一些。
没能占领先发优势的js002,或许只剩价格战一条路了。
优化管线后,能走出怪圈吗?
君实生物不只是这一个品种慢了。
最为人所知的案例便是pd-1。君实生物的“拓益”是首个上市的国产pd-1。商业化第一年,凭借黑色素瘤这一小适应症销售额达7.74亿元。以至于有券商大胆将其峰值销售额预测提至超50亿元。
遗憾的是,君实生物没能把握住先发优势,“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”,pd-1销售额增长乏力,被一众后来者所超越。
临床效率不高,加上商业化能力问题,让君实生物相比于同期成立的百济神州、信达生物,管线产品匮乏了不少。目前,君实生物管线中只有pd-1、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、两款新冠产品、昂戈瑞西单抗五款产品。其中,新冠产品目前基本没有市场了,其他品种都面临相当激烈的市场竞争,没有真正的大单品。
君实生物的后续管线更是有些青黄不接。比较有看点的仅有first-in-class产品btla单抗,目前正处于三期临床阶段,以及il-17a单抗,但这一产品竞争同样白热化,智翔金泰、恒瑞医药的产品已经上市,君实生物的进度同样被甩在了后面。
管线断档背后是核心研发人员的流失。2018年登陆港交所之前,君实生物创始人之一、研发“灵魂人物”陈博就已出走。去年8月底,君实生物两位核心技术人员——执行董事、核心技术人员冯辉,董事会非执行董事武海相继离职。君实生物初创时期的4位核心技术人员仅剩张卓兵、姚盛二人。
2022年4月,君实生物请来了邹建军,全面负责公司全球的研究与开发工作。邹建军在肿瘤治疗、肿瘤药物研发、新药临床研究等领域拥有近三十年的丰富经验,被业内尊称为“研发一姐”。在此前一次媒体采访中,邹建军提到:一方面君实生物正在优化资源配置,将资源聚焦于更有潜力的研发管线上;另一方面在商业化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。
有了这样的思路,君实生物能否走出慢半拍的怪圈,走向全新的阶段?
5月7日,据外媒endpoint报道,工程化b细胞疗法初创公司walking fish therapeutics(wft)已经关闭。
没钱,往往能遏住绝大多数biotech脖子。正在渡劫进行时的蓝鸟生物,为续命,连连“挥刀”自救。
2022年,生物医药行业露了下行的苗头;2023年,裁员潮开始;2024年,下行不但没有结束,还有了愈演愈烈的意思。
过去一周时间里,多则创新药产业链“指南”没能在二级市场激起太大的水花,令不少行业参与者心寒:创新药板块已经没人关注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