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源:海王生物尊龙凯时最新官网
海王生物多年的大额亏损、高负债压身消磨了掌舵人张思民的耐心,为求“自保”,张思民将控股权拱手相让给广东国资。而广东国资有望通过“股权转让 定增”的方式成为海王生物新主。
海王生物将投入广东国资的怀抱。
7月29日,海王生物公告,公司控股股东拟变更为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丝纺集团”),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广东省人民政府。
公告显示,通过股权转让和定增,在海王生物完成1.2亿股限制性股票的回购注销后,丝纺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将共付出22.55亿元的代价,合计持有海王生物28.78%股权,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。
实际上,海王生物早在2022年3月就表达出了重组意向,如今终于找到了接盘方。而公司近两年的处境颇为艰难,2023年刚巨亏17亿。同时,公司的应收账款一直居高不下,资产负债率长期超过80%,债务压力较大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丝纺集团入主,双方还设置了“对赌协议”,要求海王生物在2025-2027年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,且同期归母净利润不低于7.5亿元。而从海王生物目前的盈利能力来看,此次的业绩承诺略显严苛。
广东国资“入主”海王生物
海王生物筹划超两年的重组,终于落定。
据海王生物公告,丝纺集团与海王集团签署了《股份转让协议》,约定海王集团将其持有的公司3.16亿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给丝纺集团,占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股份总数的11.48%,约占限制性股票回购注销完成后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12%。此次股份转让的转让价格为2.43元/股,转让总价款为7.67亿元。
同时,海王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放弃其持有的9.01亿股股份的表决权(约占协议签署日公司股份总数的32.74%)。
此外,为了进一步巩固控制权,海王生物还拟向丝纺集团及其控股股东广新集团发行不超过6.2亿股股份,占协议签署日公司股份总数的22.54%。此次定增的价格为2.4元/股,总募资金额达14.88亿元。
根据《股份转让协议》约定,海王生物还应该完成1.20亿股限制性股票的回购注销工作。
上述事宜全部完成后,丝纺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合计持有海王生物28.78%股份,共付出代价22.55亿元。海王生物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丝纺集团,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广东省人民政府。
资料显示,丝纺集团是国内最大的丝绸纺织企业之一,总资产160亿元,其控股股东广新集团为广东国资旗下投资公司。目前,广新集团参股的上市公司包括星湖科技、佛塑科技、生益科技、省广集团、清溢光电、生益电子、国义招标、兴发铝业等8家。
对于国资入主,海王生物表示,有利于优化和完善公司股权结构,并提升公司的治理能力。此外,借助国有资本实力,也有利于公司完善产业结构。
事实上,海王生物重组已筹划两年。早在2022年3月,海王生物就公告称,公司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及控股股东筹划混合所有制改革事项。在筹划过程中,深交所还因进展缓慢对公司进行问询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的转让协议中,还包含了海王集团与丝纺集团的“对赌协议”。
公告显示,海王生物需要在2025-2027年分别实现净利润不低于3亿元、4亿元、5亿元,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;且同期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不低于2亿元、2.5亿元、3亿元,三年累计归母净利润不低于7.5亿元。若未能完成,海王集团、张思民则需对丝绸集团以股份、现金的方式进行补偿。
海王生物的困局
广东国资救场能否解海王生物如今的困局呢?
资料显示,海王生物成立于1992年,是以医药研发、医药商业、医药工业为核心业务的大型医药类公司。
实际上,海王生物的业务主要以经销药品和医疗器械为主,2023年药品和医疗器械分别贡献了64.71%、33.44%的收入,医药制造业务营收仅占公司总营收的1.3%。而前两部分业务其实就是“中间商”业务,公司向药企和器械公司采购后,面向药店、医院销售。
在外界看来,“中间商赚差价”算不上一门好生意,不仅毛利率低,而且需要向上游药企及医疗器械企业垫资,同时还要承受下游的应收压力。2023年,海王生物的医药商业流通和医疗器械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.98%、9.19%,此前相关业务的毛利率也常年在10%左右。
据悉,在“两票制”和国家集采之后,大型医药流通公司为了竞争客户资源,往往选择直接买断工业企业中标产品的全部供货量,有的甚至是使用预付款的方式。这也就意味着,大型医药流通公司在负担原有医院回款周期长带来的资金压力外,又额外增加了一笔支出,资金周转风险更重。
今年一季度,海王生物的应收账款达173.64亿元,约占总资产的53.16%。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193.17天。
在这种情况下,海王生物的业绩表现十分不稳定。2021-2023年,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410.54亿元、378.35亿元、364.19亿元;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29.53万元、-10.27亿元、-16.9亿元。
今年一季度,公司实现营收80.88亿元,同比下滑18.78%,归母净利润为4264.14万元,同比下滑42.79%。
此外,2019年之前,海王生物还是“收购大户”,总收购金额达数十亿元,激进扩张也给公司埋下了商誉隐患。2014年末,海王生物账面商誉不足4000万元,但是到了2018年底,已经增长至41.83亿元。2018年至2021年,海王生物累计商誉减值达到13.96亿元。
2023年,海王生物商誉减值9.6亿元,也是导致公司巨亏17亿的原因之一。今年一季度末,公司商誉为8.63亿元。
巨额亏损、高额商誉,再加上超长回款周期,海王生物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不低,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公司账上资金仅有37.69亿,但公司的短期借款高达107.78亿元,资产负债率高达86.97%。此次定增所募集的资金,海王生物也将全部用来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有息负债。
同时,海王生物大股东海王集团也有大量股权处于质押状态,同期,其持有公司12.16亿股股份,其中12.14亿股处于质押状态,占其持股数的99.83%。
张思民执掌的“海王系”
此次海王生物易主广东国资,或也意味着海王集团的创始人张思民将失去旗下上市公司。
据海王集团尊龙凯时最新官网,集团成立于1989年,专注于医药健康产业,2022年,集团销售规模达到900亿,员工人数3.5万人。据世界品牌实验室,2023年“海王”品牌价值达1237.21亿元。
实际上,“海王”品牌与脑白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,张思民最早也是由保健品起家。资料显示,海王公司的第一个名牌产品为“金牡蛎”,是一款从牡蛎中提炼的海洋生物保健产品。彼时,保健品风靡一时,张思民的“海王金牡蛎”保健品也享受到了这一波红利。
有了原始资金的积累后,1992年,海王高歌猛进地介入几乎每个可以触及的领域,包括医药、房地产、旅游、文化、服装、食品、机电、vcd,甚至信息产业。据统计,1993年2月仅仅在房地产行业,海王集团就拥有近10个分公司。
不过,多年的盲目扩张后,海王集团资金压力显现,负债规模不断增长,同时金牡蛎的销售也显露疲态。这时候张思民选择收缩战线,最终集中精力于医药产业,将旗下三家制药公司大刀阔斧合并成“海王生物”,又通过收购、融资等渠道不断发展,才最终成为如今的海王集团。海王生物易主广东国资前,海王集团旗下共有海王生物、海王英特龙两家上市公司。
张思民也连续多年登上胡润百富榜。2023年,张思民、王劲松夫妇也以75亿元财富榜上有名。
值得一提的是,海王生物持有海王英特龙70.38%的股份,是其控股股东,此次海王生物易主,海王英特龙或也将随之易主,张思民也将失去旗下上市公司。
不过,去年9月,海王集团旗下的海王星辰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,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分布在全国七十多个大中城市,直营门店数量超过4000家,年销售规模超百亿,其在七年前从美股退市,若成功登陆a股,张思民也将重获一家上市公司。
此次广东国资入主只是第一步,后续如何缓解海王生物所面临的危机、扭转经营困境,又将如何实现业务协同增效,有待后续观察。
5月7日,据外媒endpoint报道,工程化b细胞疗法初创公司walking fish therapeutics(wft)已经关闭。
2022年,生物医药行业露了下行的苗头;2023年,裁员潮开始;2024年,下行不但没有结束,还有了愈演愈烈的意思。
过去一周时间里,多则创新药产业链“指南”没能在二级市场激起太大的水花,令不少行业参与者心寒:创新药板块已经没人关注了?